close
標題:

天水圍and濕地公園

發問:

天水圍and濕地公園 有什麼歷史and發展 因為要交功課 沒辦法 幫幫忙吧>. 更新: 天水圍and濕地公園 twe有關回答

最佳解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19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自行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有意為發展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1982年香港政府和長江實業達成協議,港英政府宣佈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港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是其中一個發展的市鎮。1980年代末,港英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周邊的魚塘被填平並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繼而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由1991年至1998年的八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伙。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著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開幕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市鎮的中心。同年,大欖隧道正式啟用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大老山隧道往來市區。另外,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繁榮的社區。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1998年展開。由於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要興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建屋政策,因此今日的天水圍北部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很多。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伙。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屋邨入伙的高峰期。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內人口已達27萬。 九廣西鐵及九廣輕鐵的延綫於2003年年中通車。天水圍的對外交通大爲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內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編輯] 地理 天水圍位於后海灣的南岸,為元朗平原的一部分。天水圍的東北方為米埔濕地。后海灣的對岸為繁華的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及南山區,海灣兩旁的距離少於10公里。由於米埔一帶為自然保護區,海灣沿岸沒有被開發,所以景色非常優美。 天水圍的周邊為鄉村地區。南面有屏山及坑尾村。北面有輞井圍及流浮山。西面有廈村和東頭村。東面有馮家圍和蝦尾新村及沙江圍。天水圍的周邊也有新發展的市鎮地區。東南方有元朗新市鎮,西南方有洪水橋新市鎮。加上南面的屯門新市鎮,新界西北現正高速地城市化。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天水圍北部,其所處的土地原本擬用作生態緩解區,以彌償因天水圍的都市發展而失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西北部,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馮家圍、輞井村、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環市區大約25公里。 去的濕地。在1998年,前漁農署(現更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前香港旅遊協會(現更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項有關把該生態緩解區擴展成為一個濕地生態旅遊景點的可行性研究,名為「國際濕地公園及訪客中心」。研究的結論是可在該生態緩解區發展一個濕地公園,而不削弱其生態緩解功能。香港濕地公園的發展更可將該生態緩解區提昇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級景點。香港特區政府及後亦將香港濕地公園計劃列為其中一個千禧年發展項目。 佔地約六十一公頃的香港濕地公園展示了香港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及突顯保護它們的重要性。此外,並提供機會闢設以濕地功能及價值為主題的教育及消閒場地,供本地居民及海外遊客使用。 濕地公園的建立是根據以下條件而成立 一九九五年九月,米埔列入拉姆薩爾濕地範圍,受到國際間的關注。 可謂拉 姆 薩 爾 公 約 「 關 於 特 別 是 作 為 水 禽 棲 息 地 的 國 際 重 要 濕 地 公 約 ( 又 稱 拉 姆 薩 爾 公 約 ) 」 是 一 條 國 際 政 府 條 約 , 為 本 地 工 作 及 國 際 合 作 上 提 供 濕 地 存 護 和 善 用 的 架 構 。 米 埔 及 內 后 海 灣 列 為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在 1995年 9月 4日 , 中 央 政 府 根 據 拉 姆 薩 爾 公 約 將 米 埔 及 內 后 海 灣 1,500公 頃 的 濕 地 。 該 濕 地 是 本 港 最 大 的 一 片 , 包 含 多 種 不 同 生 境 , 如 淺 海 灣 、 潮 間 帶 泥 灘 、 紅 樹 林 、 蝦 塘 和 魚 塘 , 在 冬 季 有 超 過 5萬 隻 候 鳥 在 該 處 渡 冬 (包 括 極 度 極 危 的 黑 臉 琵 鷺 )。 另 外 , 該 濕 地 經 常 有 13種 全 球 瀕 危 物 種 , 亦 發 現 有 17種 無 脊 椎 動 物 , 包 括 一 種 香 港 獨 有 的 蟹 , 生 態 資 源 豐 富 , 故 能 達 致 成 為 拉 姆 薩 爾 濕 什麼是濕地 ? 根據<<拉姆薩爾公約>>, 濕地定義為沼澤、潮濕地及泥地. 不論是天然或人工; 永久或暫時; 靜止或活水的; 淡水或鹹水的; 於潮退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水部份, 也可稱之為濕地。 米埔 香港不同類型的濕地 香港絕大部份的濕地都位於新界西北,包括米埔自然沼澤保護區,以及尖鼻咀、鹿頸。濕地的類型亦非常多元化,包括:魚塘、基圍蝦塘、農業式淡水濕地、淡水及鹹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及潮間帶石灘等。 例子: 元朗米埔內的基圍, 上水塱原的農業淡水濕地, 西貢海下灣的紅樹林等等 天然 湖泊、河流 人工 魚塘、菜田 永久 海岸、湖泊 暫時 魚塘、稻田 靜止 魚塘、菜田 流動 河流 鹹水 海岸 鹹淡水 河口 淡水 河流 水退潮時不超過六米 拉姆薩爾及米埔濕地 <<拉姆薩爾公約>>全名為<<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於1971年在伊朗由跨國政府一起制定。公約訂立了國際社會在濕地保護方面的合作架構, 旨在保護及推廣善用濕地資源。現時已經有153個國家包括中國簽署加入<<拉姆薩爾公約>>,公約保護下的拉姆薩爾濕地亦達至1626片,合共佔地145.6百萬公頃。其中,中國中國大陸佔29片,包括江西省鄱陽湖、湖南省洞庭湖、海南省東寨港自然保護區、青海省鳥島、吉林省向海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扎龍沼澤等。而香港佔1片,這就是米埔及后海灣濕地。 於米埔及后海灣內一帶的濕地,佔地共約1500公頃. 於1995年9月4日成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轄下的重要濕地,是中國30個「國際重要濕地名單」的其中一個,亦同時是本港最大及最有代表性之濕地。米埔及后海灣成為拉姆薩爾濕地的主要原因是該濕地極高的生物多樣性。米埔及后海灣一帶擁有中國沿岸現存第六大紅樹林,及廣東省其中一處最大的蘆葦叢生境。除此之外,米埔全年的雀鳥數目超過十萬隻,更有23種全球瀕危雀鳥在米埔棲息;另外,在米埔更發現了接近20 種科學界首次發現的無脊椎動物。 米埔及后海灣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米埔及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主要由以下生態系統所組成:潮間帶泥灘、紅樹林、淡水魚塘、基圍及蘆葦叢。包括了鹹水、鹹淡水及淡水濕地。米埔及后海灣多元化的濕地生境,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都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棲息及繁殖的環境. 每年大約有 200 萬至 300 萬頭鷗、鴨、鷺及涉禽等水鳥從華北、蒙古及西伯利亞的繁殖地飛往東南亞及澳大拉西亞的越冬地。而米埔及后海灣一帶是它們的飛行路線中的中途站之一,侯鳥會於這裡停棲、覓食及待儲存充足的能量後,便繼續它們的長途遷徙。因此,在米埔及后海灣內灣拉姆薩爾濕地越冬的水鳥超過50,000隻,品種更多達110種,包括黑嘴鷗及黑臉琵鷺等瀕危鳥種;而黑臉琵鷺更被錄得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 在濕地覓食的綠翅鴨 至於紅樹林方面,作為華南第六大紅樹林,米埔內可找到7種的真紅樹,分別是秋茄、桐花樹、木欖、老鼠勒、海漆、白骨壤及銀葉樹。 另外,還有不同種類的類紅樹, 分別是海杧果、黃槿等。除鳥類外,濕地更為彈塗魚、石蟥、小蝦、魚、招潮蟹、玉黍螺、青蛙、螺、藤壺,甚至不同品種的蜻蜓及蝴蝶等昆蟲提供棲息居所。 彈塗魚 石蟥 招潮蟹 商業價值 米埔內的基圍及漁塘,也是善用濕地的模範,惠及地區社群及環境。透過紅樹林的環境, 將具商業價值的天然魚蝦幼苗引入基圍內,魚蝦幼苗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食糧,待長大後捕捉售賣,生產力高之餘,經營成本亦較低。 至於米埔的漁塘內, 以鯉魚、烏頭、鯇魚、鰱魚、鯽魚、金山鯽為主要飼養品種。 思考問題 1. 米埔及后海灣正面臨什麼威脅 ? 2. 后海灣的污染問題對米埔濕地有什麼反面影響 ? 3. 附近一帶的樓宇發展對米埔及后海灣有什麼正面及反面影響 ? 4. 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管理米埔及后海灣濕地 ? 5. 大量候鳥到米埔及后海灣濕地越冬,應採取什麼措施減低禽流感的危機 ? 參考資料:長春社http://www.conservancy.org.hk/conser/nature/class01.htm 濕地公園網址http://www.wetlandpark.com/tc/aboutus/index.asp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6%B0%B4%E5%9C%8D#.E6.AD.B7.E5.8F.B2

其他解答:

天水圍 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19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自行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有意為發展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1982年香港政府和長江實業達成協議,港英政府宣佈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港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是其中一個發展的市鎮。1980年代末,港英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周邊的魚塘被填平並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繼而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由1991年至1998年的八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伙。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着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開幕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市鎮的中心。同年,大欖隧道正式啟用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大老山隧道往來市區。另外,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繁榮的社區。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1998年展開。由於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要興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建屋政策,因此今日的天水圍北部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很多。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伙。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屋邨入伙的高峰期。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内人口已達27萬。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期間,天恩邨其中四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 九廣西鐵及九廣輕鐵的延綫於2003年年中通車。天水圍的對外交通大爲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内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區內問題 1998年天水圍北部開發時,特區政府剛宣布建立「八萬五」房屋計劃,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共一萬三千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但隨著九七金融風暴影響擴大,大量居屋停建,原有單位逐改建成接收低收入家庭的公屋。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後,亦用以建立公屋。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房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五萬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七千個公屋單位。 大量公屋在一區內出現,令人口急劇暴漲。按照香港樓房規定,居屋單位對每戶人口限製較為寬松,但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人。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十萬人,公屋居民高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2001年入伙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准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 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規劃長期受到非議。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8比1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後,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間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二十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省車錢,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醫管局最後在天華邨的博愛醫院中加開一間診症室,但面對十萬居民,該診所每天的名額僅有廿二個。天水圍北亦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單位做臨時圖書館。 就業問題在區內更備受關注。天水圍不少人口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往往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從該區到市區的車費每日高達40多元,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香港扶貧委員會2006年9月公布,全港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有103萬人,當中以天水圍所屬的行政區域元朗的人數最多。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四年元朗區領取綜援個案近三萬宗,天水圍約佔一半。而天水圍的自殺求助個案也冠絕全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05至06年的資料指該區個案多達70多宗。 ...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天水圍北部,其所處的土地原本擬用作生態緩解區,以彌償因天水圍的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在1998年,前漁農署(現更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前香港旅遊協會(現更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項有關把該生態緩解區擴展成為一個濕地生態旅遊景點的可行性研究,名為「國際濕地公園及訪客中心」。研究的結論是可在該生態緩解區發展一個濕地公園,而不削弱其生態緩解功能。香港濕地公園的發展更可將該生態緩解區提昇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級景點。香港特區政府及後亦將香港濕地公園計劃列為其中一個千禧年發展項目。 佔地約六十一公頃的香港濕地公園展示了香港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及突顯保護它們的重要性。此外,並提供機會闢設以濕地功能及價值為主題的教育及消閒場地,供本地居民及海外遊客使用。 參考資料: 希望可以幫到你^^|||||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19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自行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有意為發展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1982年香港政府和長江實業達成協議,港英政府宣佈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港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是其中一個發展的市鎮。1980年代末,港英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周邊的魚塘被填平並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繼而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由1991年至1998年的八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伙。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著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開幕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市鎮的中心。同年,大欖隧道正式啟用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大老山隧道往來市區。另外,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繁榮的社區。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1998年展開。由於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要興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建屋政策,因此今日的天水圍北部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很多。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伙。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屋邨入伙的高峰期。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內人口已達27萬。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期間,天恩邨其中四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 九廣西鐵及九廣輕鐵的延綫於2003年年中通車。天水圍的對外交通大爲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內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香港濕地公園的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補償於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 1998年 當時的漁農署(即現時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及香港旅遊協會(即現時的香港旅遊發展局)進行研究,最後決定把這片土地建成國際級的生態旅遊項目,即是香港濕地公園。同時,香港濕地公園作為米埔濕地保護區的緩衝區,故此香港政府亦希望藉著興建濕地公園,用以保育濕地,教育市民及吸引遊客之用 1999年 濕地公園動工興建,是香港首個生態環境旅遊項目,耗資約5億港元 2000年12月 第1期展覽館落成開放,展館位於現時售票處的位置。 2002年12月 第二期展覽館動工 2006年5月19日 正式開幕[1] 2006年5月20日 第2期展覽館落成啟用 2006年8月15日 灣鱷貝貝正式遷居香港濕地公園貝貝之家 2007年1月1日 香港濕地公園正式全面禁煙,任何人不得在此地方吸煙或攜帶燃著的香煙、雪茄或烟斗,否則最高罰款港幣$5,000 2007年1月24日至26日 首屆亞洲國際濕地網路會議於園內舉行 2007年5月 漁護署於香港濕地公園外之空地發現紅火蟻巢穴 2007年5月20日 香港濕地公園啟用1週年,新景點「蝴蝶園」開放 2007年7月1日 香港濕地公園舉行「千蝶翩翩慶回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週年紀念活動 天水圍 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19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自行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有意為發展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1982年香港政府和長江實業達成協議,港英政府宣佈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港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是其中一個發展的市鎮。1980年代末,港英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周邊的魚塘被填平並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繼而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由1991年至1998年的八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伙。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着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開幕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市鎮的中心。同年,大欖隧道正式啟用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大老山隧道往來市區。另外,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繁榮的社區。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1998年展開。由於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要興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建屋政策,因此今日的天水圍北部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很多。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伙。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屋邨入伙的高峰期。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内人口已達27萬。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期間,天恩邨其中四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 九廣西鐵及九廣輕鐵的延綫於2003年年中通車。天水圍的對外交通大爲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内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區內問題 1998年天水圍北部開發時,特區政府剛宣布建立「八萬五」房屋計劃,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共一萬三千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但隨著九七金融風暴影響擴大,大量居屋停建,原有單位逐改建成接收低收入家庭的公屋。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後,亦用以建立公屋。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房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五萬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七千個公屋單位。 大量公屋在一區內出現,令人口急劇暴漲。按照香港樓房規定,居屋單位對每戶人口限製較為寬松,但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人。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十萬人,公屋居民高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2001年入伙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准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 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規劃長期受到非議。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8比1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後,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間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二十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省車錢,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醫管局最後在天華邨的博愛醫院中加開一間診症室,但面對十萬居民,該診所每天的名額僅有廿二個。天水圍北亦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單位做臨時圖書館。 就業問題在區內更備受關注。天水圍不少人口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往往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從該區到市區的車費每日高達40多元,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香港扶貧委員會2006年9月公布,全港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有103萬人,當中以天水圍所屬的行政區域元朗的人數最多。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四年元朗區領取綜援個案近三萬宗,天水圍約佔一半。而天水圍的自殺求助個案也冠絕全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05至06年的資料指該區個案多達70多宗。 ...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天水圍北部,其所處的土地原本擬用作生態緩解區,以彌償因天水圍的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在1998年,前漁農署(現更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前香港旅遊協會(現更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項有關把該生態緩解區擴展成為一個濕地生態旅遊景點的可行性研究,名為「國際濕地公園及訪客中心」。研究的結論是可在該生態緩解區發展一個濕地公園,而不削弱其生態緩解功能。香港濕地公園的發展更可將該生態緩解區提昇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級景點。香港特區政府及後亦將香港濕地公園計劃列為其中一個千禧年發展項目。 佔地約六十一公頃的香港濕地公園展示了香港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及突顯保護它們的重要性。此外,並提供機會闢設以濕地功能及價值為主題的教育及消閒場地,供本地居民及海外遊客使用。|||||天水圍 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19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自行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有意為發展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1982年香港政府和長江實業達成協議,港英政府宣佈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港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是其中一個發展的市鎮。1980年代末,港英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周邊的魚塘被填平並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繼而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由1991年至1998年的八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伙。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着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開幕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市鎮的中心。同年,大欖隧道正式啟用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大老山隧道往來市區。另外,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繁榮的社區。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1998年展開。由於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要興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建屋政策,因此今日的天水圍北部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很多。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伙。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屋邨入伙的高峰期。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内人口已達27萬。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期間,天恩邨其中四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 九廣西鐵及九廣輕鐵的延綫於2003年年中通車。天水圍的對外交通大爲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内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區內問題 1998年天水圍北部開發時,特區政府剛宣布建立「八萬五」房屋計劃,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共一萬三千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但隨著九七金融風暴影響擴大,大量居屋停建,原有單位逐改建成接收低收入家庭的公屋。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後,亦用以建立公屋。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房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五萬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七千個公屋單位。 大量公屋在一區內出現,令人口急劇暴漲。按照香港樓房規定,居屋單位對每戶人口限製較為寬松,但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人。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十萬人,公屋居民高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2001年入伙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准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 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規劃長期受到非議。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8比1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後,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間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二十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省車錢,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醫管局最後在天華邨的博愛醫院中加開一間診症室,但面對十萬居民,該診所每天的名額僅有廿二個。天水圍北亦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單位做臨時圖書館。 就業問題在區內更備受關注。天水圍不少人口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往往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從該區到市區的車費每日高達40多元,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香港扶貧委員會2006年9月公布,全港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有103萬人,當中以天水圍所屬的行政區域元朗的人數最多。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四年元朗區領取綜援個案近三萬宗,天水圍約佔一半。而天水圍的自殺求助個案也冠絕全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05至06年的資料指該區個案多達70多宗。 ... 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天水圍北部,其所處的土地原本擬用作生態緩解區,以彌償因天水圍的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在1998年,前漁農署(現更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前香港旅遊協會(現更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展開了一項有關把該生態緩解區擴展成為一個濕地生態旅遊景點的可行性研究,名為「國際濕地公園及訪客中心」。研究的結論是可在該生態緩解區發展一個濕地公園,而不削弱其生態緩解功能。香港濕地公園的發展更可將該生態緩解區提昇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世界級景點。香港特區政府及後亦將香港濕地公園計劃列為其中一個千禧年發展項目。 佔地約六十一公頃的香港濕地公園展示了香港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及突顯保護它們的重要性。此外,並提供機會闢設以濕地功能及價值為主題的教育及消閒場地,供本地居民及海外遊客使用。
arrow
arrow

    sui90fm90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